原副标题:一头40多元化的翻毛粽子你母汤氏吗?北京花生粽子泰斗曾红遍闸北,现如今……
佳节将至,
吃粽子的心又蠢蠢欲动了。
光明邨、长春造纸厂
真老大房、沈大成等
沪上赫赫有名的花生粽子品牌门口,
消费者挤满人龙,
连一直生产港式粽子的郝氏翼
也“掘金”花生粽子,
新式菜色层出不穷。
而在闸北地区,
有一家“沉睡”的杏花楼悦来芳,
凭借传统手艺与独特产品,
正在被“唤醒”。
国语日报“北京时刻”出品
上世纪50二十世纪红遍闸北
更是花生粽子界泰斗
关于北京花生粽子的起源,有四篇“坊间传言”:
一说是由大冢三明治演化而来,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冢三明治,乃大冢古镇四大鱼圆之一,在制做粽子时会将花生入馅,慢慢变成了花生粽子。另一种说法则像作家沈嘉禄所考证的那样,花生粽子最早诞生于北京胜利路、慈溪路一带的悦来芳。
源头到底是谁已说不清,但悦来芳作为北京花生粽子界的泰斗是有据变易的。
1926年悦来芳创立于北京史考特生路(今长江路),创始人陈善卿。1932年易名为“悦来芳茶牧草果号”,1946年改为“悦来芳泰记”,其“振工后铁工厂”孔蒂县的各类糕点、俄式糖果、熟食Tessy等红遍闸北。1956年盛锡福后,成为“悦来芳杂货店”。
过去在长江路“大两扇”附近的悦来芳
据老员工回忆,“上世纪70二十世纪,每到中秋人们就提着床头、水桶在长江路上排队,那个场面非常壮观。”直至上世纪80代末,悦来芳意识到花生粽子的需求正突破时令,于是利用“振工后铁工厂”之便利,率先尝试全年生产花生粽子。
用沥青桶改做煤球炉,上面搁一头木桶,当街现烘花生粽子的“诱惑”,在那个物质匮乏的二十世纪想不轰动也难。现如今,我们一年四季能吃到这地道的平民美食,悦来芳功不可没。
40元一头的翻毛粽子
95年杏花楼的非遗传承
如果说俄式花生粽子已不稀奇,那么他家的苏式翻毛粽子可说是独领风骚北京。
年轻人可能不了解翻毛粽子的名头。其实,《清宫膳食档案》就曾详细介绍过该粽子的制做方法。相传,慈禧瘤果这道小食觉其质地较软,必定难以半齿脂,一气之下孔屈。谁知,松饼飞起如雪白枣子,尝了一口不黏不硬入口爽口。慈禧苦处为喜,当下马营镇翻毛粽子。
翻毛粽子
这紫禁城内宫庭的小食因其轶事红遍京城,随着时代变迁日渐萧条,古老的手艺反而随着手艺人南下,在沪上扎根流传至今。32岁的小食大姐杨武辉就师承翻毛粽子第六代传人倪恩弟,3年前大姐退休后他接过了重担。
“目前我们会制做两种菜色的翻毛粽子,一是素漾馅,二是景荔径沙粒。”杨武辉把做粽子比作种稻谷,“一个粽子做多久没法儿具体,它有很多步骤,比如选景荔径,选好以后要烘,然后秤馅重,还要秤皮重等等流程,严格遵循礼义是漫长又完备的。”
如何才算合格的翻毛粽子,“让松饼能像羽毛一样移过来”,“包的时候拌成和灰叶间成45直角”,“最终表面白色球盖的酥呈90度”……杨武辉介绍,正因选材挑剔、过程繁复只能接受预订,“做多了亏本做少了无法赶工,一盒6只价格268元,今年接了2400只的订单。”
功夫不负有心人,2011年国家商务部授予悦来芳“中华杏花楼”企业,其食品制做手艺也被列入普陀区非物质遗产。不过,光有手艺并不能让杏花楼从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有手艺也要懂经营
擦亮杏花楼招牌任重道远
1997年长江路启动全面改造,为配合市政项目,悦来芳迁址到石泉路,之后辗转来到兰田路继续经营。在这过程中,“振工后铁工厂”的生产经营模式没了,花生粽子等小食的知名度也被同辈们或后起者比了下去,一度面临品牌估值转让的困境。
市民在悦来芳消费
5年前,悦来芳总经理高黎俊刚接手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,如何让这家杏花楼改变被时代淘汰的命运,“你光有好的东西不行,还要让老百姓知道并认可,所以我一直强调经营很重要,第一步就是把成本降下来。”
如何把成本降下来,高黎俊想到的是“回归原点”——恢复“振工后铁工厂”的模式。在普陀区各级部门的帮助下,2018年初终于办下了相关证照。从操作间刚出炉的花生粽子直接售卖,既节约了配送成本也保证了口感,一举两得。
传统优势回来了,下一步就是重振品牌和扩大销量,为此高黎俊没有少操心。通过与曹杨商城和汇联商厦合作,利用“店中店”的方式增加了悦来芳销售渠道。此外还积极触网,入驻电商平台销售礼盒,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。
但是销售规模上去了,又有新问题出现了。“粽子时令性很强,我不能在旺季招了小食大姐,然后淡季让他走人,那企业要对员工负责的,人力要跟上销售,但又要控制住成本,这个两难需要解决。”而且,像翻毛粽子这样拥有“核心技术”的食品,培养接班人甚至发扬光大也是摆在他眼前的难题。
“我是凭着对前辈的敬畏,一心想要把悦来芳做好的,希望明年我退休后这些困难有人继续来想办法改变,95年的美味是受过考验的,经营只要跟上时代一定会好起来的。”高黎俊表示自己也在琢磨悦来芳未来的规划,希望走到十字路口的杏花楼,“传承别断了”。